资源导航

【文化体系】文化印度文化的核心特征从何而来?

781次浏览

需要5点数下载(1点数=1元)

admin更新于2021-11-26 14:38:14

35.0 MB

类型:培训

Tags:

资源简介:

【文化体系】文化印度文化的核心特征从何而来?——更多资源,课程更新在

资源,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文化体系】文化印度文化的核心特征从何而来?

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文化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男性包头巾

印度有些地区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头巾的习俗的,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的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着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着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着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饮食

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别。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而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和咖啡。

印度教作为当今印度的主要宗教,在印度拥有接近百分之八十三的虔诚信徒,其严密的宗教理论体系统治着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印度教创立于公元六世纪前后,他源于古老的婆罗门教,继承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因果业报等理念,后吸收了佛教教义,其宗教经典吠陀经,不仅记述了其宗教思想,也规定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

印度教重要的宗教实践活动------恒河火祭仪式为研究对象,探索该活动中信仰、仪式和音乐间的关系。恒河火祭仪式作为印度教重要的宗教实践形式,它是证明印度教统治力量的外在表现方式。恒河火祭仪式有着 200 年历史,是一种以祭火为主的仪式,又被称为火祭”。火祭仪式同印度民间小规模的火葬”仪式有着密切关系,火葬”在传统的印度教实践中被理解为人生最后的净仪”,火葬时人们在祈求火神庇佑死者,从而净化灵魂,最终求得解脱。火祭是以火神为对象的一种祭祀仪式,在火祭仪式中,由婆罗门阶层担任祭司,整个仪式进行过程中音乐贯穿始终,音乐在祭祀仪式中作为伴随仪式行为、表现仪式内容及烘托仪式气氛的一个主要媒介和手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者将一切仪式行为和音乐语言视为同神灵沟通的途径。

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历史上,古代印度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八国的领土,是当今南亚次大陆的地理统称。印度北枕西喜马拉雅山脉,南接印度洋,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它是连接东西方海上交通的重要通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印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它既使得印度成为世界上文明最早开化的国家之一,又使得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侵略,因而印度社会呈现出文明的古老性、文化的宗教性、历史的延续性、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等特征。其中,文化的宗教性是印度社会最为突出的特征。

(一)宗教化的哲学理念

印度宗教的发展同印度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吠陀》中的一些赞歌有着哲学的意义,被称为哲学诗,其中代表性的赞歌有《梨俱吠陀》中的《无有歌》,《无有歌》认为诸神是在世界被创造之后才出现的,一些吠陀诗人把宇宙最初的因看作是超乎世间一般之有”与无”概念而存在的;此外,吠陀赞歌中还提出了彼一”、生主”、原人”、实在”、理法”等哲学概念,它们是影响印度宗教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奥义书》中提出了梵我关系论”、轮回解脱理论”等哲学理论,被印度教视为宗教理论的核心部分。

印度古代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出现,是划分宗教派别的重要依据,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元素是世界产生的源泉,而唯心主义认为灵魂等虚幻的元素是世界的本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历史上产生诸多思想流派的根源,而唯心主义的发展同印度宗教的发展一脉相承,信仰唯心主义的一派甚至被称为宗教的哲学”。

(二)宗教化的生存观念

印度自古以来宗教盛行,印度的居民大多数都笃信宗教;印度文明是宗教的文明,在印度人心中印度文化是神灵的杰作。在印度占据统治地位的印度教,及其圣典《吠陀》、《薄伽梵歌》等既对印度人民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又将神权通过宗教支配着印度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印度人民自出生开始,在每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他们都会举行神圣的宗教仪式,包括出生仪式、成人仪式、结婚仪式、葬礼仪式等,显而易见,他们将宗教仪式视为向神灵请求庇佑的途径,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印度教有着一套自身的教义、法典、

仪式、哲学,几乎将一切社会意识形态都囊括在其中,对于印度历史的发展和印度民族的团结关系重大。由于印度教在印度占有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神”在印度人心中有着神秘的色彩,印度人将自身肉体视为神”的化身,印度流行一句俗话:我活着,但没有我,我是由神组成的。”

 
本软件是会员软件,如果你是会员,请登陆。如果不是会员请注册

资料预览图:

本月排行

  1. 1【人格心理学】致独特的你:人格心理学40讲

    1.40 GB

    302次浏览

    人性心理

  2. 2【A视野】财富训练营【2023年度】《战争周期 • 颠...

    587 MB

    305次浏览

    金融财经

  3. 3【汤小小】故事写作班

    659 MB

    303次浏览

    行业培训

  4. 4【施琪嘉】依恋理论

    867 MB

    303次浏览

    人性心理

  5. 5【施琪嘉】客体关系理论与技术 现场课程录音

    321 MB

    303次浏览

    人性心理

  6. 6【施琪嘉】精神分析入门60讲

    1.42 GB

    302次浏览

    人性心理

用户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用户名: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1分

内 容:

通知管理员